省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4-5月
(一)建设管理规范。特色产业集群主导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,产业特色突出,产业聚集度高。
(二)产业集聚效应明显。产业集群内主营业务收入20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不少于2家;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强,特色产业中小企业不低于20家。
(三)产业链条逐步完善。形成了企业与企业之间、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、企业与物流之间、企业与支撑体系之间,专业分工明确,上下游紧密链接的协作关系。
(四)产业竞争力强。产业集群年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;特色产业营业收入占所在园区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不低于65%。
(五)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。复核特色产业集群需具有围绕特色产业培育发展的政府性服务平台、省级以上的特色产品质量检测中心,设立有特色产业方面的协会或商会组织;申报特色产业集群应具有1家以上围绕特色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,或者工作中与有关专业协会、商会有协作关系。
(六)产业创新能力强。产业集群内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不低于1%。
(七)发展潜力大。有1个以上投资超过5000万元、2个以上投资超过2000万元的在建或储备项目。
产业集群复核需满足前五项;申报特色产业集群需满足全部条件
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项目(2022年创建20个)7-8月
1.主导产业特色优势明显。围绕1个特色主导产业(或1-2个关联度高的特色产业),符合“生产+加工+科技+营销”的发展要求,种养规模化、加工集群化、科技集成化、营销品牌化的全产业链开发的格局基本形成,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主导产业为本县(市、区、农场)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,主导产业一二三产业产值占产业园总产值的50%以上,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%以上。
2.规划布局科学合理。产业园有明确的地理界线和区域范围,已制定产业园建设规划,并经所在地县级或以上政府批准同意,省属农场由省农场主管部门批准。产业园种养、加工、物流、研发、服务等板块布局合理,且相对集中、联系紧密。产业园建设规划与村镇建设、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相衔接,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、生态宜居统筹谋划、同步推进,形成园村一体、产村融合的格局。
3.建设水平区域领先。产业园有一定规模,生产设施条件良好,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,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高。现代要素集聚能力强,技术集成应用水平较高,职业农民和专业人才队伍初步建立,吸引人才创新创业的机制健全。生产经营体系完善,规模经营适度,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园区建设主导力量,农产品加工、储藏、物流、服务等产后环节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。
4.绿色发展成效突出。种养结合紧密,农业生产清洁,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顺利推进,“一控两减三基本”全面推行,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负增长,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先于全省平均水平。生产标准化、经营品牌化、质量可追溯,产品优质安全,绿色食品认证比重较高。园内80%以上的生产经营主体及其产品应实行追溯管理,农业绿色、低碳、循环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。
5.带动农民作用显著。产业园积极创新联农带农激励机制,推动发展合作制、股份制、订单农业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,推进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,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有保障。在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、对接市场、抵御风险、拓展增收空间等方面,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,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。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15%以上。
6.政策支持有力。
7.管理机制健全。